9月20日中国名家讲坛纪连海出席开镰文化节是值得传承的文化盛事

2015/11/30   点击次数:4763

原标题:中国名家讲坛纪连海:开镰文化节是值得传承的文化盛事

2015年9月20日,中粮福临门2015水稻开镰文化节在沈阳隆重召开,中国民生研究院研究员、《百家讲坛》历史名嘴纪连海莅临现场,为中粮米业全球合作伙伴、消费者、媒体记者等来宾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稻米历史文化演讲。作为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学术明人,纪连海先生对中粮福临门2015水稻开镰文化节的意义予以了充分的肯定,认为通过举办这一节日,既能够让后代深知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,也能够让更多人在民俗节日体验过程中,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。  

        

演讲一开场,纪连海先生就展示出了学术派的严谨作风,用各种历史依据重现了水稻的发展史。原来,最早的水稻是出现在中国长江流域。据考古学资料显示,目前发掘出最早的野生水稻是在江西省的万年县,距今已有19000年的历史。已经确认的人工栽培的水稻出现在湖南道县,距今已有13000年的历史。而大面积栽培水稻,有迹可循的历史出现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区域,距今也已有10000年的历史。据《史记》中记载显示,一直到了尧舜禹的禹时期,水稻才开始由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发展,但是“北方粟多”的现象并未显著改变。到了唐宋时期,伴随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越来越多北方人开始食用大米,水稻才发展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口粮。从那时开始,水稻因为产情和食用人口数量遥遥领先,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五谷之首。

● 东北米历史虽短,却已发展成优质米、明星米的代表

虽然水稻历史源远流长,但这与东北米却并没有直接关系。纪连海先生表示,东北米最早是朝鲜半岛的居民带到中国种植,并且从19世纪中叶开始,由闯关东者分三路挺进白山黑水间,分别在鸭绿江上游——吉林与辽宁的交界、鸭绿江下游——丹东地区、以及黑龙江地区开始大面积种植的。在9·18事变之后,日本上百万人移民到东北,也将更多水稻品种带到了东北,进而实现了东北水稻产量飞速上涨。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,东北大米的产量已经达到了中国大米总产量的1/6,东北也一跃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。新中国成立之后,在几代稻米培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研究工作和辛勤耕耘之下,东北米不仅发展为中国高产量、高质量的代名词,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排行第一的大米主产区,养育了13亿中国人。纪连海先生坦言,自己就是中粮福临门大米东北米制品的忠实拥趸,自己和家人都只吃东北产出的大米。这也并非个体现象,如今中粮福临门大米的明星产品“稻花香”、“东町越光米”都是严格限定产区的东北米。

● 学者辟谣:开镰文化节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

对于本届开镰文化节,纪连海先生也到来之前也展开过专门研究。面对网络上有些网友发表“凭空捏造开镰节”的言论,纪连海先生给与了纠正和证实。原来,开镰文化节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“秋报”。

根据历史资料显示,“春祈秋报”是几千年不曾间断的农耕节日。春祈一般是指在播种前祭祀土神和祈愿活动,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,时间一般选在二月二“龙抬头”的日子。而北方的秋报和南方的秋社,则分别从先秦和汉唐开始,北方在阴历的十月、南方在秋分后的第五个戊日(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择日)启动,报答神明庆祝丰收,这也就是今天的水稻开镰文化节。

今年,中粮福临门水稻开镰文化节定在农历八月初八举办,不仅在时间上遵循了节日传统,也沿袭了秋报节日中的仪式环节,包括集体割下秋收第一镰、第一次晾晒稻米、第一次蒸煮新米等。可以说本届水稻开镰文化节在注入时代内涵的同时,也相当注重重要环节原汁原味的呈现。

朱子家训有言: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。通过中粮福临门大米2015水稻开镰文化节上纪连海先生的精彩演讲,不仅现场来宾对中国稻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对于其背后所经历的历史演变,以及演变过程中所记录的中华民族坚忍不拔、勤劳勇敢的勇敢品格,也经过各类媒体平台的层层扩散,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。正如纪连海先生在结束演讲时所提倡的那样:“举办开镰文化节是一件好事、盛事,希望中粮米业能够在走出中国、走向世界的今天,把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推广到全球各地,让全世界都能深知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粹。同时,也让全球各地的华夏儿女,都能够持续发扬和传承稻米历史演变中,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品格。”